首页-起源文摘 >反社会型人格障碍:中国精神障碍诊疗规范

反社会型人格障碍:中国精神障碍诊疗规范

发布于:2022-06-06作者:起源心理阅读:1421

欢迎访问抚顺市起源心理咨询室

我室电话/微信:189-4030-0372

如果有需要不要犹豫,可以随时联系我

来源:中国精神障碍诊疗规范(2020版)

整理:抚顺市望花区起源心理咨询室 李海涛

目录:

第一节 人格障碍概述

第二节 偏执型人格障碍

第三节 分裂型人格障碍

第四节 边缘型人格障碍

第五节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

第六节 强迫型人格障碍

第七节 依赖型人格障碍

第八节 自恋型人格障碍

第九节 性身份障碍

第十节 性偏好障碍

补充     癔症型/表演型人格障碍(DSM5)



第五节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 

一、概述 

反社会型人格障碍(antisocial personality disorder)是以不遵 守社会规范和漠视或侵犯他人权利为特征的认知情感行为模式,该模 式也被称为心理病态、社会病态或逆社会型人格障碍,DSM-5 将其归入 B 类人格障碍。在 ICD-10 中称之为社交紊乱型人格障碍。

流行病学资料显示,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患病率为 1%~4%,在 酒精滥用的男性,以及监狱、物质成瘾治疗机构或其他司法环境中的 个体患病率可高达 70%。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,男性是女性的 3~5 倍。常始于儿童或青少年早期并持续到成年。有研究发现,18~30 岁的患病率为 2.3%,而 65 岁时患病率低于 0.05%。在年轻、受教育 水平较低以及有过不良成长环境的人群中,该病的罹患危险更高。

二、临床特征 

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患者主要表现为对他人基本利益的广泛忽视 或故意侵害,主要包括对他人的感受漠不关心,缺乏感情、待人冷酷 无情;缺乏责任感,无视社会规范和义务,经常违法乱纪;尽管建立 人际关系无困难,但是不能长久保持;无内疚感,不能从既往经历特 别是惩罚中吸取教训;对挫折的耐受性极低。 

常在童年或者青少年时期(18 岁以前)存在品行问题,如经常 撒谎、逃学、吸烟、酗酒、欺负弱小、虐待动物;经常偷窃、斗殴、 赌博;破坏他人或者公共财物;无视管教、校规、社会道德礼仪,甚 至出现犯罪行为。 

三、诊断及鉴别诊断 

(一)ICD-10 诊断标准 

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在 ICD-10 中被称为社交紊乱型人格障碍。

1对他人的感受漠不关心。 

2.全面、持久的缺乏责任感,无视社会规范与义务。 

3.尽管建立人际关系并无困难,却不能长久地保持。 

4.对挫折的耐受性极低,微小的刺激便可引起攻击,甚至暴力行为。

5.无内疚感,不能从经历中特别是从惩罚中吸取教训。 

6.很容易责怪他人,或者当他们与社会相冲突时对行为作似是而 非的合理化解释。 

伴随的特征中还包括持续的易激惹、儿童期及青春期品行障碍, 尽管并非总是存在,如果有则更进一步支持本诊断。

(二)鉴别诊断 

1自恋型人格障碍 

自恋型人格障碍与反社会型人格障碍一样,都存在固执、肤浅以 及缺少同情心,但是自恋型人格障碍没有冲动、攻击以及欺骗的特征, 而且通常没有童年期品行障碍或成年期犯罪行为的历史。

 2.边缘型人格障碍 

与边缘型人格障碍相比,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情绪相对更稳定, 攻击性会更多。 

治疗原则及疾病管理参照本章第一节相关内容。

心理咨询

电话咨询
心理辅导